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心急如焚 2024-09-25 PLC 5 次浏览 0个评论

燃烧女子的肖像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 法国 120分钟)

导演/编剧:

主演:阿黛拉·哈内尔 诺米·梅兰特 卢安娜·巴杰拉米

主要奖项: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艺术海报(设计:wkwz)

很幸运《燃烧女子的肖像》能出现在北京电影节展映片单“女性之声”里,更加荣幸能在国内大荧幕上看到烧女。回想那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各种复杂情绪交织的120分钟,无数次在梦中出现过的场景真实的占据了视野的全部,清晰的海浪翻滚和火焰燃烧的轰鸣声感觉一切都触手可及,丰富的画面细节和微妙光影塑造出油画质感的效果随时间流逝一张一张毫无保留的在你面前铺开;用古典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引发关于生命、记忆和存在的思考和沉默。影院里能够清楚感知到每一处细致入微的情绪暗涌,热烈到窒息的双向的且平等的深情凝视,望眼欲穿的期盼与万死不悔的追求,短暂的炽热带着随及会被灼伤的痛苦不断地燃烧,最终一切随着时间流逝,只有沉默和接受是对的;在这之后如同漫漫极夜的人生里接纳和承担所有深入骨髓的孤独和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因为人类本身的弱小,被灼伤之后留下的破损部位在时间的推动下逐渐愈合,最终留下形状迥异的疤;但我们仍活在这个世界上并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因为过往仍会留下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永远如影随形的火,在长夜里留下一个微弱但足以对抗和生存的火把,在所有被冷漠的时刻和每份的孤独里熊熊燃烧,告诉你本身的存在即热烈,告诉你不枉来到过这个世界,之后你将会带着记忆继续活下去。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之前还是低估了烧女在北影节的热门程度,但万幸的是历经周折还是换到了一张第一排的座位,虽有不足(位置有些偏,字幕屏太亮晃眼,北影节的翻译直白)但还是成为我有史以来最佳观影经历,而且烧女的每场放映都有粉丝自发的应援活动,现场会提前发一些卡片或者票夹。与电影院观看相比,以往在电脑上观看的时候至少忽略了四分之一画面和声音的细节信息量。很多人说觉得节奏缓慢平静如水,但无论是画面细节、情绪展现还是镜头语言,都微妙的恰到好处,所有微妙但丰富的细节如同一幅油画内部流淌着的只能用眼睛捕捉到的旋律(个人感觉表现主义和后印象派的画作中更能体现到这种流淌的旋律感),影片节奏并不慢(当时希望能更慢点..);全片没有插入背景音乐,除了玛丽安的演奏,就是高潮部分一段不断上升的人声演唱和结局部分维瓦尔第《四季》夏小提琴协奏曲(真的是两首特别绝的曲子),使观众的情绪不是被背景音乐带着走而是真真切切被眼前的影像和情绪触动,不可否认电影配乐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感觉在故意利用配乐让观众知道什么时候该感动该哭了,就像一些春晚小品节目里到煽情部分就立刻切到台下观众抹眼泪的画面;在看烧女时我感觉我拿回了对自己情绪的支配权。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虽然北影节大部分观众都是本地人,但还有很多影迷为了看电影从世界各地赶来住在北京,在来往不同影院的过程里对抗着北京能把人逼疯的交通,虽然家里人乃至资料馆门口保安都不能理解。但好的电影还是要回到影院去观看的,抛开“神圣的仪式感”不说,抢/买到票和观影前的兴奋、在影院里瞪着眼睛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放下防卫袒露身心的时刻才是看电影最本质的快乐,而迷恋上某种事物、某中文化、某个人都是人生中难得可贵的状态。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烧女的票和票夹)

燃烧女子的肖像突出了作为爱人平等的凝视,但对于女性很多时刻单向或双向的观看是不平等的。想先以痴迷画芭蕾舞者的画家埃德加·德加为例来讲述何为不平等。他一生留下了两千幅作品,其中一半是以芭蕾舞女为题材。舞蹈富有一种极致流动雕塑版的美,德加在芭蕾舞者身上找到了能够代表人类完美体型的样子。《舞台上的舞女》中的舞者姿态优雅舒展,画面如梦如幻;但右上方只露半截身体的西装男打破了这一美感,作为金主的他主导了观看的权力,因为18世纪的女芭蕾舞者出身底层,最快晋升的办法就是得到金主的赏识和钞能力,专门设有特殊的舞池和观赏平台供舞者展现姿态和金主们评判和选择。画中西装男观看舞者,画家和观众观看舞者,我们通过画家观看舞者,这种钥匙孔角度是德加要表现的观看权力的问题。画中的舞者和18世纪现实中的舞者是一个没有个体特征的被支配的群体,展现和创造美的同时又是一种深深的矛盾和残忍,而很多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是作为一种美的符号,满足观众窥视的欲望(点名《艺妓回忆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则满足于成为一个美的符号。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图源《大话西方艺术史》有色差偏红)

回到燃烧女子的肖像,玛丽安之前的那位画家与爱洛伊斯就形成了画家与模特之间不平等的观看关系,画家占据主导地位,而模特是一个任画家摆弄的对象。做模特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很少能坚持二十分钟但专业模特能坚持两小时以上..这种被支配关系让爱洛伊斯感到了不平等所以拒绝摆姿势,呈现出来就是画过的部分笔触潦草且生硬,脸的部分被随意涂抹,能看出来画家作画的时候因为丧失了支配权真的很生气...玛丽安在观察前画家的潦草笔触时误用蜡烛点燃了画,同为画家的她自然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作画者当时的心境,随后索性烧掉,一方面原因是出于对这种不平等视角的不赞同和无奈。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平等的观看视角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或者可能绝对不存在的,因为人生来不平等,性别不平等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奋力去追求相对的平等可能会走入一个无休止的失望循环,或在一个美好幻像里找到归宿,或永远怀念某一刻的昙花一现。为了达到两人在谋一时刻的平等凝视,瑟琳·席安玛故意克制和延长了感情节奏,一步步地推进情愫再慢慢燃烧;甚至推迟了爱洛伊斯出场的时间和露面的时刻,从女仆的不了解、母亲的话和姐姐的自杀给观众留下了对爱洛伊斯和她的家庭,以及整个18世纪的社会状态和女性命运的初步印象,悲剧性的基调如绵延不绝的“背景音乐”从电影开始一直延续到《夏》的结束;还有当女仆拿着绿裙走来的时候,裙底时而露出的脚让观众产生了以为是女主人即将出场的错觉,镜头上移后产生了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这里的小设计非常有趣...而真正的她是没有多少自己的衣服,渴求平等常年呆在修道院里,依靠音乐和短暂自由来逃避对未来的恐惧的人。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女仆拿着绿裙

“当您注视画中人,我又在注视谁?”

此时此刻她们达到了一种短暂但非常可贵的状态,双向且平等的注视、充满欣喜的观察、同等的情感流动..整个作画的过程摆脱了单向的客观描绘,进入了一种相互沟通的模式;谁也不知道也不会去理会画笔什么时候会永远停下,只停留享受当下借肖像画之名留给她们交流和相处的空间;所有事情都变得单纯朴素,世界只剩下眼前画中人和作画的人,所有仿佛与生俱来的无奈和愤怒归于平静。

“当您理屈词穷,便会颔首扶额;当您情难自己,便会眉梢轻挑;当您局促不安,便会喘息不定。”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燃烧女子的肖像》里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歌手俄耳甫斯与妻子欧律狄刻的故事来暗示剧情走向。妻子欧律狄刻在新婚后不久被毒蛇夺去生命,俄耳甫斯心痛不已于是去冥国祈求更还妻子的灵魂。他用歌声打动了整个冥国,于是主宰者同意俄耳甫斯将妻子带回人间,但条件是不出山谷之前不允许回头看她,当俄耳甫斯触碰到人间的大门时想知道妻子是否跟在身后,就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

“在这瞬间她又滑落了深渊,他急忙伸出双臂企图把妻子抱住,但这不幸的人只抱住了倒退的气流。而再一次被死亡攫取的她对丈夫毫无埋怨,怨什么?是爱她太深?”

“回头是他做出的选择,他选择记住欧律狄刻,所以他才回头的。”

“他做的不是爱人的选择,而是是诗人的选择。”

“也许她对他说的 ’回头’ 。”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说句不相关的,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朝闻道》里对话的其中一句:“泉子,还记得北海道那个寒冷的早晨吗?你说要出道题考验我是否真的爱你,你问我,如果你的脸在火灾中被烧的不成样子,我该怎么办?我说我将忠贞不渝地陪伴你一生。你听到这回答后很失望,说我并不是真的爱你,如果我真的爱你,就会弄瞎自己的双眼,让一个美丽的泉子永远留在心中。”

俄耳甫斯的神话具有浓烈的悲剧美感,女仆听了为欧律狄刻感到生气和莫名其妙,觉得他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玛丽安则认为回头的动作是出于自我选择的,选择了诗的天性。俄尔甫斯选择了记忆,将新婚所有短暂热烈的美好永远留在记忆里,因为从妻子变成一个冥国里毫无意识、瘸腿的鬼魂之后一切都变了,妻子不再变得美丽完美,她心中永远带着毒蛇和冥国的阴影,美丽的实体在永恒黑暗中浸满了死亡的意识;我们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死亡已是一个固定的安排好的结局,并且没有人在意欧律狄刻是否愿意重回人间,爱人之间需要的是深情,深情不是错误所以他一直都没有过错,俄尔甫斯的深情固然一直存在,而欧律狄刻需要的是安息和遗忘。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了观众所有答案,所以影片结束后不用再去深究为什么爱洛伊斯不为了和玛丽安在一起而反抗,以及很多年后玛丽安在剧院为什么不去呼喊寻找爱洛伊斯。因为反抗的尽头是万劫不复,玛丽安选择了诗人的记忆。在与世隔绝小岛上的时光,因为相处的短暂和共同承担的苦难造就了所有的激情和热烈,对她们来说这份情感和回忆已变成了往后疲惫生活里不死的愿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挫折坎坷,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随时随地都可以来袭的冷漠和孤独,没有欺骗、抛弃、辜负、遗忘,当理解和幸福到来之时会因为过于圆满和顺利冲淡了激情阻塞了想象;没有了这些所得的只是平庸的舒适,而不是幸福;它不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但它是命运的馈赠,赋予了存在、记忆、死亡、咏叹、精彩、追求、燃烧等词得天独厚的意义。

“是否所有坠入爱河的人都认为这是新奇的体验”

“在每一个等待你的长夜里”

“我都想象着 情人间的一举一动”

“您梦见过我吗”

“无需做梦”

“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您”

——《燃烧女子的肖像》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奥维德 54.5 不出一个钟头,便凝成一朵有如石榴花般鲜红的花。未过多久,使她绽放的风再次吹过,又使她凋零。

——《燃烧女子的肖像》(书28页)

影片结尾处,玛丽安看到爱洛伊斯的肖像画,手里的书已经斑驳也许书页内的画已经模糊不清,但手指仍指向28页,以往分离的时刻是她人生中许许多多忌日里的一个,身边的女儿不能代表她对未来的期盼,反而预示又一次的轮回;如爱洛伊斯的母亲:我能理解她,但帮不了她。玛丽安说我已经走出来了,但她的学生仍在画中表现出她的忧愁。对于沉迷过去的人此时此刻真的能感同身受,可以表示同情,但不必责备。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影片以146秒的长镜头伴随着激烈的维瓦尔第的《四季》夏 结束,这个结尾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真的是很绝,个人感觉如果将“视线未曾相交”放置在音乐结束黑幕的部分感受会更强烈。《燃烧女子的肖像》整体如同片名一样热烈的就像这段《夏》一样,当您笨拙的弹奏我从未听过的又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交响乐是我第一次想要吻您的时刻。凋谢的花束在女仆的刺绣布上永远鲜艳。

“我在孤独中感受到了您所说的自由”

“但也体会到了您的缺席”

——《燃烧女子的肖像》

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转载请注明来自珩基自动化,本文标题:《北影节女性之声单元:《燃烧女子的肖像》》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