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国内各族群和派系介绍

阿富汗国内各族群和派系介绍

读书破万卷 2024-09-25 未分类 5 次浏览 0个评论

阿富汗的局势不仅是美国和塔利班的较量,从四十多年之前开始,这一片居住着许多民族的土地便成为了无数派别的“乱斗场”。在阿富汗即将展开它的历史新篇章之际,流浪站将为大家梳理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国度的主要民族与各个派系,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加全面的阿富汗。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部分专有词汇的解释附在下面。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the People’s Democratic Party,PDPA):20世纪60年代初,数百名留学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回到阿富汗,促使国内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左翼思潮的兴起。不少知识分子在喀布尔组成秘密学习小组,于1965年成立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亲近苏联共产党,由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任总书记,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任书记。成立之初曾以“人民民主倾向”的名义活动。1967年卡尔迈勒另行组党,也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名。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依靠一些青年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达乌德汗政权,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人民派领导人塔拉基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一事件史称“四月革命”。1990年6月,受苏东剧变影响,该党改名为祖国党,并放弃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1992年4月28日,伊斯兰圣战者攻克喀布尔,人民民主党政权瓦解。同年5月12日,新成立的阿富汗伊斯兰国政权宣布该党为非法。

人民派、旗帜派:阿富汗的学生激进分子从一开始就两极分化,左派右派都分裂成许多派别,由于潜在的种族、部落和个人冲突产生矛盾。塔拉基和卡尔迈勒之前都是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人,他们领导的党分别被称为人民派和旗帜派,得名于各自的机关刊物《人民》周刊和《旗帜》报。人民派的成员来自农村,而旗帜派由城市技术官僚组成,有些人嘲笑他们是“阿富汗皇家共产党”(The Royal Communist Party of Afghanistan),两党由于政见不合一度分裂。

穆贾希丁(mujahideen,阿拉伯语:مُجَاهِدِين):是mujahid(阿拉伯语مجاهد)的复数形式,来源于阿拉伯语jihad(意为奋斗,中文常翻译为“吉哈德”。在伊斯兰教的语境里,吉哈德可以是很多形式的,很多穆斯林将其分为“小吉哈德”和“大吉哈德”。“小吉哈德”多指抗击敌人、保卫家园一类的“具体斗争”,“大吉哈德”则多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斗争,旨在净化心灵、克制私欲。这一定义被很多时期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运用,将自己所从事的武装事业称为“吉哈德”,中文常翻译为“圣战”),“穆贾希丁”意为“吉哈德的从事者”。“穆贾希丁”被大规模称呼正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抗苏游击队员常常将自己的目标赋予宗教意义,“穆贾希丁”成为反苏游击战士的称谓。在此之后,这一称谓被更多伊斯兰武装人员使用,包括大量的极端恐怖组织。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巴基斯坦最大的情报机关,成立于1948年,主要职能类似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英国的军情六处,是巴基斯坦军队下属的间谍机构,掌握大小机密,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组织,但是作为各军事部门之间的联络人,加上巨额的西方援助,拥有极大的权势。在苏联-阿富汗战争期间,三军情报局成为为抗苏武装人员提供重要武器装备、资金支持等援助的来源地。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武装组织的援助都来自三军情报局,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势力也和阿富汗境内的一些武装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

普什图人(Pashtun,亦作Pushtun或Pakhtun)是雅利安人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西亚、南亚。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第一大民族(内战前约占全国50%~60%),巴基斯坦的第二大民族。目前全球共有400余个普什图氏族部落,人口约为5000万。普什图人有着自己的语言——普什图语,属于印度—伊朗语系的伊朗语支。通常讲普什图语的居民都以达利波斯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其中绝大多数居民为逊尼派穆斯林,但在巴基斯坦的一些地区也有什叶派普什图人。

普什图人除了信仰伊斯兰教以外,还遵从一套古老的不成文行为准则,被称为“普什图瓦里”(Pashtunwali)。普什图瓦里强调(男性的)荣誉、独立、公正、热情好客、宽恕、报复和宽容、对他人的庇护等为人处事之道,深深影响着普什图人的社会生活。

普什图人在阿富汗政局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这种政治格局虽被反抗苏联入侵的战争打破了,但普什图人仍然是现今阿富汗政坛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阿富汗前总统加尼(Ashraf Ghani)、卡尔扎伊(Hamid Karzai),还是塔利班的很多成员,都是普什图人出身。

塔吉克人(Tajik)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两种。平原塔吉克人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国,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操塔吉克语,和波斯语非常接近。中国新疆等地的塔吉克人则被称为“高原塔吉克人”,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操色勒库尔语。

阿富汗的塔吉克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万左右,约占阿富汗人口的25%(也有37%-39%一说),同时阿富汗也是全世界塔吉克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塔吉克斯坦则有七百万左右的塔吉克人。

塔吉克人是阿富汗各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北部和西部。阿富汗的塔吉克人活跃于各个领域,阿富汗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如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马苏德(Ahmad Shah Massoud)等人均是塔吉克人出身。

乌兹别克人(Uzbek)属突厥语族群,生活在广阔的中亚地区,也是该地区最大的突厥族群。阿富汗的乌兹别克族人数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达350万。然而对于总人口三千多万人的阿富汗来说,当地的乌兹别克人约占总人口的9-10%,仍属于“少数族群”。

大多数乌兹别克人为逊尼派哈乃菲(Hanafi)教法学派的穆斯林。乌兹别克人是前苏联的突厥人中俄罗斯化程度最低的民族,98%左右的人一直主张乌兹别克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历史学家推测,乌兹别克人早先随着突厥入侵者迁入阿富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当地的伊朗部落交融在一起,成为今天阿富汗的民族的一部分。18世纪,阿富汗当地各民族的封建领主之间爆发冲突,无数乌兹别克人放弃了自己的土地,逃往北方乌兹别克斯坦。20世纪20年代苏联建立,数千名不愿意接受苏联统治的乌兹别克人又移居阿富汗。

哈扎拉人(Hazara)主要居住在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使用带有很多蒙古语、突厥语词汇的波斯语方言哈扎拉吉语(Hazaragi)作为母语,被认为可能是蒙古人的后代。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约占阿富汗人口9%。伊朗、巴基斯坦和一些西方国家也有重要的哈扎拉人社区。

自16世纪中叶阿富汗国家形成开始,哈扎拉人屡屡受到普什图族的歧视和迫害,多次产生冲突并造成了长期的民族仇恨,许多哈扎拉人逃至中部山区,现在被称为“哈扎拉贾特”(Hazarajat),以巴米扬为中心横跨阿富汗多个省份。

1996年喀布尔被占领后,哈扎拉人和北方联盟合作反对塔利班,但1998年哈扎拉贾特地区被塔利班占领,许多哈扎拉人遭到杀害。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瓦解了塔利班统治,哈扎拉人权利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1933年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末代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Shah Mohammed Zahir)即位,到1973年前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汗(Mohammed Daoud Khan)废除其王位并建立阿富汗共和国,外国势力一直在阿富汗国内施加着各种各样的影响。美苏冷战时期,冷战从来不乏“热点”,两大阵营在第三世界国家挑选各自合适的代理人,驱使他们为各自的利益操戈相向。此外,美苏还对试图保持中立的不结盟国家进行“和平渗透”。不结盟国家成了秘密间谍、宣传战、援助角力的舞台,这让身为强硬现代主义者的达乌德汗看到了发展繁荣阿富汗的机会。

从地缘出发,阿富汗对于美英而言不容有失,因为阿富汗毗邻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是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连接。若阿富汗选择依附苏联,就相当于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围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美国不会让阿富汗继续“赤化”。

美国投入巨额资金援建赫尔曼德河谷工程,这是阿富汗历史上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发展项目之一。美国帮助建立了阿富汗第一家国有航空公司“亚利安那”(Ariana)和大型国际机场坎大哈机场。美国还为阿富汗带来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捐赠和贷款,并在阿富汗修筑了一条喀布尔与坎大哈之间超过1200英里的优质柏油路。

西方列强还深入阿富汗的教育系统,德、法、美规划了喀布尔各大高中的课程体系,许多著名大学也与喀布尔大学(University of Kabul)建立伙伴关系,派出学者、教授来阿富汗担任教职,赴美留学的学生队伍也呈壮大之势,学习俄语的阿富汗人却寥寥无几。文化输出关系到意识形态,苏联付出了比美国更多的金钱,却在逐渐失去人心。

为了挽回局面“买下”阿富汗,苏联提供了慷慨的1亿美元援助,帮助建立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承诺了大量军事武器,出手整顿了阿富汗通信设备,还建造了一条公路,从喀布尔通往该国北部边境,包括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萨朗隧道。这些援助支持促使阿富汗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地发展起来,看起来,冷战对于阿富汗而言似乎是不劳而获的良机。

然而,苏联大力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等激进政党,力图使阿富汗在经济上更加依赖苏联。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四月革命,推翻阿富汗共和国的达乌德汗政府,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78年4月30日,人民派领导人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Nur Muhammad Taraki)上台担任国家元首,建立了人民派和旗帜派联合执政的政府。而苏联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开始介入阿富汗局势。他们派出“顾问”来到阿富汗,指导人民派政府。新政府没有一点治国理政的经验,但是却信心满满,开始依据自认为科学的理论颁布法令。

从理论上看,大多数新法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落实起来却遇到了重重阻碍。新政府出台了一项对农村影响重大的法令,取消农民欠地主的所有债务,宣布以土地作为抵押的高利贷非法,意图解放长期以来被牢牢束缚的穷苦农民。然而这样一来,穷人无法借债,娶不到妻子,也难以筹办丧礼,这对于阿富汗人民的传统观念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劳苦大众对政府没有感激,只有更加心怀怨愤。

新政府还将田地均分到户,用行政命令试图创造合作社,以此取代部落和村庄的群体认同。这一举措完全没有考虑阿富汗农业的实际情况。阿富汗气候干旱,农业生产需要借助坎儿井,运用长期以来交织着宗教、民间传统的复杂合作管理水资源的分配。数百个家庭即使分配到土地,却因为无法产生一套相应的合作机制来管理水资源而争吵不休,最后虽然人人平等,却饱受饥饿之苦。

此外,传统观念和宗教习俗根深蒂固,就连很多改革受益者都感到愧疚,认为自己获得的土地本该是地主的产业。人民派政权死搬教条,认为他们自己站在多数人一边,领导人民打倒剥削阶级,而阿富汗的农民却并未认识到什么阶级利益,民族出身、部落关系和宗教信仰才是他们认同的根源。几个世纪的家族史、人际交往和情感上的相互义务让他们形成了牢固的纽带,他们认为自己和地主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阶级敌人,而是血脉相连的亲戚和共同的荣誉集体,而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也是部族社会的基础和农民满足感的部分来源。除此以外,新政府试图用基于政策的附庸关系取代部落联盟之间基于血缘、历史和人际关系的权利层级,却徒劳无功。

人民派驱逐旗帜派之后,进行了残酷的内部清洗,建立了高效的特务队伍,还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广对塔拉基的个人崇拜,称其为“伟大的导师”、“东方的天才”。奇怪的是,这场华丽的造神运动不是塔拉基本人发起,而是实际的政治操纵者会议主席(总理)哈菲佐拉·阿明(Hafizullah Amin),“伟大的导师”塔拉基不过是权力的象征,是大家都在争夺的椅子。

苏联对阿明并不信任,认为他有亲美的嫌疑,符合苏方心意的领袖是旗帜派领袖巴布拉克·卡尔迈勒(Babrak Karmal),认为阿明性情暴虐、施政不当,又不服从命令。阿明不希望阿富汗被纳入苏联阵营,希望阿富汗能成为强硬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不结盟的政策,强调国家自主和外交独立,这是勃列日涅夫政府万万不可能答应的。1979年,塔拉基在克里姆林宫接到苏联暗杀阿明的指示,但是阴谋被挫败,反而遭到阿明的杀害。阿明手握大权后立刻决定和苏联划清界限,派代表访问几个重要的不结盟成员国,并费尽心力平息国内叛乱,但是收效甚微。

同年10月,一个苏方代表团来到阿富汗进行访问,实际却在侦察阿富汗地形,判断入侵阿富汗是否可行。之后,一支8万多人的预备役部队开始集结,被称为“第四十军”,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力。12月27日,指挥官伊万·帕夫洛夫斯基(Ivan Pavlovsky)带领“第四十军”正式踏上阿富汗的领土,28日完全占领了喀布尔。12月27日阿明与家眷等遭苏军特种部队杀害,苏联支持的卡尔迈勒上台并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苏联人为自己入侵阿富汗的行为做辩护,称是收到了卡尔迈勒的请求,并表示阿明是死于阿富汗野心家的谋杀。

卡尔迈勒上台之后,人民民主党政权也准备重振旗鼓,肃清乡村的反叛势力。这些穆斯林反政府组织通常被称为“穆贾希丁”(mujahideen)。苏联入侵前,穆贾希丁以常规部队的形式运作,并未转入游击斗争。他们与政府军进行激烈的枪战,势均力敌,政府军的装备虽然精良,却也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苏联人的到来让这场对峙彻底失衡,装备方面,苏军的优势过于明显,他们出动的坦克、战机和大炮很快将武装战士逼入了绝境。但是苏联人却发现,同之前的英军一样,他们自始至终都无法完全消灭这些反苏力量。

喀布尔的居民在院子里、屋顶上高喊“真主至大”,各大学校的学生涌上街头举行抗议,女性示威者对前来平息事端的警察嘲笑辱骂,还摘下头巾套在警察的头上。一些警察甚至倒戈相向,和抗议者们一起反对苏军。负责平定农村的苏军发现,打败、驱散他们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的队伍零散,更多的是20人左右的小部队,而且就算是单枪匹马照样可以对苏联人造成打击。没有秘密集会,没有行动纲领,只要一声“真主至大”,就能引起阿富汗人的集体反应,好像是阿富汗人骨子里自带的一种使命感和群体意图。

武装组织退入山区,利用地理优势,加大了苏军清剿的难度。苏军空有精良装备,却对山区的地形一无所知,多数武器都无法进入;对方移动速度太快,飞机也来不及瞄准。藏在山中的游击队总结出了一套规避空袭的有效战法,只要看到被惊扰的山禽成群飞起,就迅速躲进山洞,让赶来的苏军扑个空。可以飞进峡谷并悬停打击的“雌鹿”武装直升机可能是唯一有用的军事装备,但是武装组织自己也有了苏制武器,使得“雌鹿”的威力大减。每个村落都是武装组织的根据地,这些战士从外形上看无异于普通农民,战斗也并非他们的全职工作,放下武器仍过着耕耘、放牧的普通生活。不少农民虽然和武装者们非亲非故,却乐意收留保护他们,和他们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

政府不断派出由苏联顾问、秘密警察、内政官员、民主党干部和政府雇佣的一两位毛拉(或宗教学者)组成的工作队深入农村,向人们宣讲什么是共产主义以及政府能为他们提供的丰厚物质条件和医疗服务。然而村民们并不买账,尤其无法接受宣讲队挑选一些女性接受教育。工作队离开后,武装组织可能很快就又投入游击战的队伍,或拿着武器杀死派驻村里的代理人。

最后,苏联军事决策者做出了决定命运的决定,剥夺武装组织的后勤优势,切断其与人民的联系,把人民赶出农村。他们采取各种手段,人为地减少农村人口,对乡村地区集中轰炸,把牲畜击成碎片,让战斗机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散布地雷。1985年的战事尤为血腥残忍,到年底已经有约100万阿富汗人丧生,另有600万人背井离乡成为难民,大多逃到了伊朗或巴基斯坦。

然而,大部分阿富汗家庭选择留下来抗争到底,流干最后一滴血,有战斗力的适龄男性还会把家人护送到国外的难民营,自己再返回家乡继续战斗。抗苏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数以万计的阿富汗男性奔赴战场,血腥的战争让整整一代男性的心理渐渐变异,以至于开始扭曲了阿富汗的民族性格。

苏军入侵不到一年,就已经有80多个抵抗组织在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展开活动。这些组织内部其实差别很大,大小和政治倾向都不同,但是大多数都打着捍卫伊斯兰的大旗进行战斗,因此被称为“穆贾希丁”。然而他们始终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一股合力,这是由于这些组织的凝聚力并非缘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或思想,而是按照阿富汗人际网络的文化传统,基于领袖的个人号召力和他们的盟友。组织之间你争我夺,都想获取指挥权,不想和其他组织合并或接受领导。

白沙瓦的武装组织领袖本质上其实是集资者,他们从世界各地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金钱和武器,某些组织的金主远在沙特阿拉伯、伊朗或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革命党。大部分组织都由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负责分配援助物资,诸位首领竭力讨好巴基斯坦政府,争夺拥趸,因此都竞相证明自己是最虔诚、意志最坚定的,这导致了武装人员的整体倾向愈发极端主义。

就这样,反苏战争代表了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和生死斗争,加剧了阿富汗国内本就存在的种族、宗教和语言分歧,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敌对状态。长期以来,除了普什图族和哈扎拉族的冲突之外,阿富汗各民族并没有将彼此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而是摸索出来一套杂居共处的独特经验,部落纷争通常也只采用个人对决的形式,但是苏联的入侵却打破了这一古老的默契,为即将到来的野蛮内战埋下了祸根。

1992年,已将国名从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国更名为阿富汗共和国的纳吉布拉(Mohammad Najibullah Ahmadzai)政府倒台,各个抗苏民兵势力进入喀布尔,“阿富汗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成立,政治家、宗教学者布尔汉努丁·拉巴尼担任总统。然而拉巴尼政府并不稳固,各派系的混战持续。抗苏战争中重要军阀、总理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Gulbuddin Hekmatyar)带领手下部队和拉巴尼的政府军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军事冲突,最后这一场冲突变成了一场各个势力的军阀、民兵间的混战,造成了阿富汗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喀布尔等城市受到严重损毁。

1994年,塔利班组织兴起,并趁军阀混战的局面于1996年成功进入喀布尔并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阿富汗伊斯兰国灭亡,一些领导人物带着他们的军队逃至阿富汗北方山区,成立“北方联盟”(Northern Alliance)并继续对抗塔利班。2001年,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北方联盟攻入喀布尔,塔利班政权垮台,之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成立。

下面我们来对这一时期阿富汗的重要人物和派别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拉巴尼于1940年出生在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是塔吉克人。他在喀布尔大学取得了法学与神学学士学位,又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1974年前,他主要在阿富汗国内担任学者,并于1972年带头建立了阿富汗伊斯兰促进会(Jamiat-e Islami)。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拉巴尼组织武装人员抵抗苏联势力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92年,他成为阿富汗伊斯兰国总统。

在1996年喀布尔被塔利班攻陷后,拉巴尼接着担任北方联盟的领导人,领导对抗塔利班的斗争。塔利班倒台后,拉巴尼短暂担任了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2001年11月13日—2001年12月22日),之后退休。2010年10月,拉巴尼被阿富汗政府任命为“高级和平委员会”主席荣誉职位,这一委员会主要负责和塔利班等势力进行沟通。2011年,当他在家中和两名塔利班成员会面时,遭到隐藏在一人头巾里的自杀式炸弹爆炸袭击而身亡。之后,阿富汗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时任总统卡尔扎伊授予他“和平烈士”的称号。

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阿富汗重要军事人物,1953年出生在阿富汗东部潘杰希尔省(Panjshir),塔吉克人。马苏德在年轻时加入了拉巴尼创立的伊斯兰促进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马苏德回到家乡潘杰希尔省率领游击队展开抗苏军事活动,因战功显赫被阿富汗人尊称为“潘杰希尔雄狮”。苏联曾多次策划除掉他,但均未成功。1992年阿富汗伊斯兰国成立后,马苏德担任国防部长,1996年-2001年担任北方联盟军事领导人,带领北方联盟战士展开反塔利班斗争。除了进行军事斗争,马苏德也曾在此期间访问欧盟寻求外交和人道主义支援。在“基地”组织实施9·11恐怖袭击的前两天,马苏德在接受伪装成记者的基地组织成员的访问时,被隐藏在摄像机内部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身亡。塔利班倒台后,马苏德被时任总统卡尔扎伊追授为“阿富汗民族英雄”称号,他的逝世日(9月9日)被定为阿富汗法定假日。

由于马苏德在抵抗苏联和对抗塔利班时通过游击战的方式获得了很大的军事成功,他的名字常常和20世纪那些游击战中涌现的伟人相提并论:铁托、胡志明、格瓦拉……马苏德也是一个酷爱阅读的军事将领,他熟读毛泽东、格瓦拉等人的游击战理论著作,也喜欢哈菲兹、雨果等东西方伟大文人的作品。正因为马苏德巨大的个人魅力,才使得阿富汗反塔利班力量能够尽可能团结在一起,而他的早逝也为阿富汗未来政局的不稳定、甚至今年被塔利班重新夺取政权埋下了伏笔。

阿卜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Abdul Rashid Dostum,波斯语:عبدالرشید دوستم,乌兹别克语:Abdul Rashid Do’stum),阿富汗乌兹别克族军事、政治人物,1954年出生于阿富汗北部朱兹詹省(Jowzjan)。和多数当代阿富汗军事领导人不一样,他起初是亲苏联政党——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成员。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杜斯塔姆站在亲苏的阿富汗政府一边,与反抗成员们作战。与此同时,他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坐大自身的军事力量,为日后成为军阀打下基础。1992年,杜斯塔姆倒戈,对本来就大厦将倾的阿富汗政府反戈一击,促成了后者倒台。阿富汗内战期间,他先是站在拉巴尼政府一边,后来又站在古勒卜丁一边,并作为军阀控制阿富汗的北部。塔利班统治时期,他也是北方联盟的重要一员。塔利班倒台后,杜斯塔姆依然活跃于政坛,曾经是2004年阿富汗总统大选的候选人,也在2014年-2020年间担任阿富汗副总统。2021年塔利班再次进入喀布尔后,杜斯塔姆逃往乌兹别克斯坦。

杜斯塔姆的立场倾向于世俗主义,喜欢饮酒,尤好伏特加。在他管理阿富汗北部时,允许女性读大学,也没有强制女性佩戴头巾。

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1949年出生在阿富汗北部的昆都士省(Kunduz),阿富汗军事、政治人物,普什图人。希克马蒂亚尔在年轻时曾加入过伊斯兰促进会,但由于思想更加激进,遂和伊斯兰促进会中的拉巴尼、马苏德等人分道扬镳,并于1975年创立伊斯兰主义的政党阿富汗伊斯兰党(Hezb-e-Islami)。

1979年,该党发生分裂,希克马蒂亚尔的派别成为了“古勒卜丁伊斯兰党”(Hezb-e-Islami Gulbuddin)。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他的武装力量受到了美国、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大量支援,也是进军喀布尔的先头部队之一。阿富汗伊斯兰国成立时,他担任总理,但手下的部队不断和拉巴尼的政府军交火。他的军队曾对喀布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他被冠以“喀布尔屠夫”的恶名。也在这一时期,希克马蒂亚尔从亲美逐渐走向了反美。1996年,在塔利班进入喀布尔前夕他又一次短暂担任总理,随后逃往伊朗,之后又前往巴基斯坦。

之后,希克马蒂亚尔变得愈发极端化。他频频对“基地”组织、塔利班等势力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相关目标的袭击表示“赞扬”,在2004年公开宣称要对美国进行所谓“圣战”。而美国也将他列入“恐怖分子”名单,将其视为和“基地”组织、塔利班一类的威胁。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势力也不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阿富汗的目标发动袭击。2016年,希克马蒂亚尔和阿富汗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并参与了2019年总统大选。2021年塔利班再次攻下喀布尔后,前总统卡尔扎伊、前总理阿卜杜拉·阿卜杜拉(Abdullah Abdullah)和希克马蒂亚尔等人组成了一个“协商委员会”,以确保阿富汗政权的和平交接。

阿卜杜勒·阿里·马扎里(Abdul Ali Mazari),哈扎拉族军事、政治人物,1946年出生于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Balkh)。作为一名虔诚的什叶派信徒,马扎里年轻时曾前往阿富汗的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伊朗的库姆(Qom)和伊拉克的纳杰夫(Najaf)学习神学。苏军进入阿富汗时,马扎里加入了抵抗苏联的队伍中,并创立了主要由哈扎拉人组成的什叶派政党—阿富汗伊斯兰统一党(Hezb-e-Wahdat-e-Islami Afghanistan)。1995年,塔利班以对话的名义邀请马扎里,但当马扎里到达时却将其杀害。其后,另一名哈扎拉人卡里姆·哈利利(Karim Khalili)接替了马扎里统一党党首的职位,该党之后加入北方联盟。塔利班垮台后,哈利利在2004年至2014年担任阿富汗副总统。

塔利班于1994年创立于阿富汗坎大哈省(Kandahar),由坎大哈宗教人士穆罕默德·奥马尔(Mohammed Omar)和几十名伊斯兰学校学生创立。“塔利班”一名来自于阿拉伯语的“学生”一词,故又被称为“神学士”。塔利班奉行一种极度严格的伊斯兰主义思想,被形容为一个“结合普什图部族律法(普什图瓦里)的伊斯兰教法创新形式”。塔利班发展速度十分快,数个月内成员便从几十人变为上万人,其中很多人是生活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学生,以普什图人为主。由于90年代阿富汗军阀混战的局面,塔利班得以利用这样的乱局和阿富汗民众对内战的厌倦快速占据阿富汗相当一部分土地,并于1996年进入喀布尔,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

塔利班夺取阿富汗中央政权后,实施极严格的、基于伊斯兰教法的法律。在塔利班统治下,妇女的很多权益被剥夺,如不准妇女接受教育、强制妇女穿罩袍(Burqa)上街等;禁绝电视、电影、音乐等文娱活动;采取鞭刑、石击刑等刑罚;歧视哈扎拉人等非逊尼派族群等。塔利班所建立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只有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基斯坦对其承认。

2001年,塔利班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用炸药和大炮攻击世界文化遗产、重要佛教遗迹巴米扬大佛。同时,塔利班持续为奥萨马·本·拉登提供庇护,而本·拉登也在此期间制造了很多恐怖事件,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2001年9·11袭击事件。9·11事件之后,美国要求塔利班交出本·拉登,但被塔利班拒绝,最终塔利班政权被北约和北方联盟的联军推翻。

北方联盟,全称拯救阿富汗伊斯兰联合民族阵线(United Islamic National Front for the Salvation of Afghanistan)。1996年塔利班攻入阿富汗后,一些不愿与塔利班妥协合作的政治、军事势力,包括阿富汗伊斯兰国的领导人们,前往阿富汗北部从事抵抗塔利班事业。在这一联盟中,拉巴尼担任政治领导人,马苏德、杜斯塔姆、穆罕默德·法希姆(Mohammed Fahim)、伊斯梅尔汗(Ismail Khan)等人领导着北方联盟的部队。

在塔利班统治时期,北方联盟依然控制着30%的阿富汗国土。2001年9·11袭击事件以后,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援下,北方联盟的军队最终攻入喀布尔,塔利班政权倒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北方联盟的多位领导人依然是阿富汗政坛的重要人物。

作者:刘子琪(伊朗组)、齐纪(伊朗组)、唐飞戈(土耳其组)、姚木兰(伊朗组)

转载请注明来自珩基自动化,本文标题:《阿富汗国内各族群和派系介绍》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