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精品细读:“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长安的荔枝》精品细读:“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提心吊胆 2024-09-29 OMRON欧姆龙传感器 4 次浏览 0个评论

本期视频跟大家讲讲马伯庸先生写的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这本书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讲述了长安城小吏李善德如何完成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之前,将只有三日保鲜期的新鲜荔枝从遥远的岭南运往长安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程当中陷入了怎样的艰辛苦厄与阴谋算计,卷入了怎样的权力角斗与官场叵测,最终窥一斑而知豹,通过运送荔枝这件“小事”窥见天宝末年大唐朝廷由上至下的奢靡腐败与官场运作的秉性规则。

全书分为六章,马伯庸先生没有给章节起名,为了方便大家直观了解每章的内容,我基于对书本内容的梳理和个人的理解给每一章起了名,以求见名知意。

第一章主要是讲李善德为何稀里糊涂地接下了采办新鲜荔枝的任务,第二章—第四章主要是讲李善德为了找到荔枝转运之法而做的三次试验,第五章-第六章是最终转运荔枝的过程与转运结果。

在具体讲述小说内容前,有必要带大家盘一下李善德运送荔枝的时间线,让大家了解李善德在四个月内与时间赛跑的奔波劳累。

第一章 遭暗算善德受危命,受鼓舞监事起雄心

当采办岭南鲜荔枝到长安的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正在外头看房。李善德今年42岁,官职是上林署监事,是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在长安奋斗了18年,此时他在跟寺庙借贷了“香积钱”的情况下,终于在长安买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宅子。这就好比现代社会的很多人,人到中年,升迁无望,在一线大城市打拼十几年,仍然需要靠借房贷来买房。可是正当他憧憬着新房庭院中的桂花香、还没来得及乔迁新居时,就在上司刘署令的阴谋算计下稀里糊涂地接受了“采办岭南特贡荔枝鲜十斤”这个任务,担任了荔枝使。

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之前,从岭南采办鲜荔枝运到长安是难度系数无穷大的任务,大家都知道根本不可能完成。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有5447里路,而当时大唐最快的邮驿速度仅仅是日行五百里,就算把只能用于最紧急的军情传递的八百里加急的极限速度用上,岭南的鲜荔枝根本无法在三日内运送到长安。如果任务完不成,则负责该事的人会丢掉性命。

在上林署接到圣人要求采办岭南鲜荔枝的命令时,李善德正好在这一天告假去看房,同僚众人合议后将不在场的他公推出来接受这个任务,上司刘署令为了哄骗他接下这个任务,先用酒把他灌醉,然后故意把“采办岭南特贡荔枝鲜十斤”的“鲜”字用“贴黄”掩盖替换成了“煎”字,哄骗李善德让他误以为只是采办荔枝煎而已、不是鲜荔枝,所以李善德便稀里糊涂地接受了任务,等后来发现荔枝鲜的“鲜”字被贴黄时,由于狡猾的上司没有给贴黄加盖大印,所以李善德也无法说明这个贴黄是上司做的,只得认命。

此时李善德的心情可谓一落千丈,前脚还沉醉在买了新房、终于在长安城有了一席之地的喜悦中,后脚便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要知道,采办岭南鲜荔枝这个任务完不成的话李善德会死,而且李善德买宅子还从招福寺那里借了两百贯香积贷,李善德死了后甚至还会连累妻女被变卖为奴。

绝望之际,李善德的朋友韩洄与杜甫给出了两个不同的方案。

韩洄的方案:韩洄认为既然采办荔枝的任务难以完成,所以在六月一日前可以利用使职贪污银钱的便利和荔枝使背后的强大力量多捞些钱,毕竟是为了贵妃诞辰采办新鲜荔枝,可能比圣人自己的事还要紧,天大的干系,没人敢阻挠,有了这些钱就可以还清香积贷,至少能给李善德妻女留下一座宅子,六月一日后李善德可以跟妻子和离,以免李善德犯事牵连妻女。

杜甫的方案:而杜甫建议李善德拼死一搏,先去岭南走一趟再说。杜甫给他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激励了:老兵年轻时远赴西域戍边,有一次在战场上被一个凶狠的敌人压住,眼看要被杀,生死存亡之际老兵发起狠来,用牙齿咬掉了对方的脸颊肉,这才侥幸反杀,于是老兵明白了一个道理: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从此以后,老兵拼命练习刀术、骑术,每天从高山一路冲下拔取军旗,凭着这一口不退之气,他百战幸存,终于从西域安然回到长安城。杜甫将老兵的这个故事写成了诗传《前出塞》: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杜甫将这首诗赠予李善德,激励他道“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李善德受到朋友杜甫的激励,燃起绝地反击的雄心斗志、决定拼死一搏。


第二章 费思量善德做试验,历波折胡商予资助

2月5日,李善德离开长安,前往岭南探查。3月10日,在路上奔波了一个多月后,满面风霜的李善德终于进入了广州城。

李善德从长安前往岭南的途中,深入思考了荔枝转运的极限在哪里,他发现真正思考起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复杂: 什么品种的荔枝更耐变质?何时采摘为宜?用飞骑转运,至少要多快的速度?与荔枝重量有何关系?飞骑是用稳定性更好的蜀马、滇马,还是用速度更快的云中马、河套马?是走梅关道入江西,还是走西京道入湖南?是顺江上溯至鄂州,还是直上汴州?倘若水陆交替,路线如何设计最能发挥运力?每一条路,在荔枝腐坏前最远可以抵达何处? 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载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恒河沙数的组合可能。这件事要搞明白,纸面计算无用,必须做一次试验才能廓清。

但是做试验所费不赀,需要大量经费钱粮资助,李善德便去找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履光,希望他能提供资助,但因为将新鲜荔枝送到长安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何履光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又不能给人留下不尽心运送荔枝的口实,所以就只是开具了五府符牒,但并不提供最关键的钱粮。说白了就是经略府给予荔枝使方便,让你在岭南爱去哪儿去哪儿,圣人也挑不出错,但运送新鲜荔枝的事情,经略府一文钱不给。

无措之际,事情迎来转机,胡商苏谅找上李善德,二人达成合作,李善德通过经略府提供符碟,苏谅给李善德提供试验经费。为了不贻人口实,经略府掌书记赵辛民给李善德的这张通行符牒,级别甚高,商队持此符牒可在五府之内畅通无阻,也不必交税,这个中的利益好处正是苏谅看中的。但是李善德将通行符牒给胡商的行为也埋藏了一个风险:把通行符牒借与他人冒用,是杀头的大罪。但是李善德走投无路,完不成荔枝运送任务也是一死,穷途末路的他不在乎再多背一条罪状。

试验经费解决了,李善德便全心投入到试验的准备当中。试验原理其实很简单,要将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荔枝保鲜(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二是提高转运速度,三是争取时间尽早开始试验。

1)荔枝保鲜:荔枝保鲜方面的唯一收获是在胡商的海船上发现了双层瓮,这种瓮本来用于海运香料,以防味道散失,李善德觉得运荔枝正合用。先将荔枝用盐水洗过,放人内层,坛口密封;然后在外层注入冷水,每半日更换一次,可以让温度不致太热。

2)提高转运速度:李善德通过胡商苏谅帮忙,购置了近百匹马,雇了几十名骑手以及数条草撇快船,一共分作四队。他们将携带装满了荔枝的双层瓮,从四条路同时出发,这四条路线各有优劣,李善德并不奢求能够一次走通,只想知道新鲜荔枝最远可以运到哪里。 在各条路线的轮换节点上配置了马匹、骑手、船只,他还设置了阶级赏格,以激励骑手。 这样一来,可以勉强模拟出朝廷最高等级的驿递速度。

3)争取时间尽早开始试验:至于争取时间尽早开始试验,方法则是选取更早成熟的荔枝。试验必须携带荔枝,随时观察其状态,如果等到四月底荔枝熟透后才开始行动,绝无可能赶上六月一日的贵妃诞辰。李善德从种荔枝最有名的的峒女阿僮处得知,有一种荔枝品种叫三月红,三月底即可采摘,不过不好吃,如果不管口味,可通过一种催熟之术让其提前数日成熟,阿僮的三月红和催熟之术这两个建议,帮李善德抢出来足足一个月的时间。

3月19日,李善德让骑手用双层瓮携带熟得差不多的荔枝(已催熟的三月红),分作四队从四条路同时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试验。

此时的李善德在没日没夜忙碌了整整七天后,几乎累到虚脱,直到马队正式出发,他才稍稍放松了心神。但同时他又是害怕的,他的手微微抖动,他这辈子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在一件毫无胜算的事情上。李善德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吐出胸口所有的块垒,那疲惫到极点的神情,反让他眉宇间挤出一丝坚毅,他说道:“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第三章 几经优化善德终极试验,暗流汹涌经略狠起杀心

李善德发明了脚程格眼来记录荔枝运送情况:格眼簿子顶上左起一列,从上至下分别写的是一路、二路、三路、四路;顶上一排,自左至右写着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彼此交错,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格子。那四队撒出去之后,除了大瓮,还带了同样规格的一批小瓮,每到一地,开启一个小瓮检查状态,便放飞一只信鸽回报。李善德在广州一收到消息,立刻按里程远近,用四色笔填入格眼。黑圈为不变,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墨点为流汁。

第一次试验结果出来了:四路人马携带的荔枝,都在第四天晚或第五天一早味变,可见这就是荔枝保鲜的极限,而这段时间,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虽然结果令人绝望,但是通过第一次试验排除了两条路线。

第二次试验:基于第一次试验结果,第二次试验李善德对路线和转运方式做了调整,选取了第一次试验中的两条路线,3月30日,两路重建起来的转运队携带着半熟的青荔枝再次疾驰而出,看荔枝在路上能否自然或熟,为变质延后一点点时间。

第二次试验结果:第二次的试验结果比第一次有提高但意义极为有限,荔枝进入味变期的时间延长了半日,两路马队完成的里程比上次多了两百里。所有的数据都表明,5天三千里是极限。但如果朝廷举全国之力,不计人命与成本,转运速度一定可以再有突破。李善德心想既然提速到了极限,只能从荔枝保鲜方面再想办法了。

接下来李善德主要从荔枝保鲜上下功夫,他从阿僮那得知“荔枝不离枝,可以放得略久一点,带枝可以多维持半日新鲜”。4月10日,李善德的马队开始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试验,李善德把这段时间他能想到的所有办法都整合到了一块,命名为“分枝植瓮之法”。这一次,李善德跟随马队一起出发。

但是在李善德投入试验的过程中,经略府开始了一场阴谋:先是派了手下的一个奴仆林邑奴作为奸细待在李善德身边监视其举动,后来通过林邑奴得知李善德把新鲜荔枝转运之事搞出眉目后,经略史担心李善德将新鲜荔枝送到后引起圣人疑心自己,“圣人会想,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何早不送来?一个上林署的小监事,尚且能把这事办了,岭南五府经略使怎么会办不成?他到底是办不成,还是不愿意办?我交给他别的事,是不是也和新鲜荔枝一样?“,正所谓”无心与物竞,鹰隼(sǔn)莫相猜”,所以便决定要杀了李善德阻止他回到长安,于是安排人手等快到虔州再动手杀李善德,这样便与岭南无关。圣人过问,便可以让江南西道去头疼。

第四章 苦心孤诣终得转运法,官场叵测无人相配合

李善德与试验马队在途中被经略府的追兵追杀,之前那个监视他并告密的林邑奴却又来救了他。这个林邑奴幼时在林邑流浪乞讨,不知父母,后来被拐卖到广州,入了经略府做养孔雀的家奴,自记事以来,从来只由主人打骂凌虐、讥笑羞辱,经略府从来只把他当成一只会讲话的贱兽,从未将其视为一个人来对待。而李善德却肯敬他的一碗酒,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敬酒,也是他第一次被当成人来敬酒,他万分感念李善德给了他生而为人的尊严,在得知经略府派人追杀李善德时便赶紧跑来跟李善德示警让他小心追杀,但是因为一路翻山越岭奔跑而来,加之途中被老虎缠上,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李善德竟然肯停下脚步救他于虎口,他已然是性命不保,临死前叮嘱李善德把自己的尸体扛到林中,点起篝火,吸引追兵前来,并让李善德割开脚腕手腕,用血腥味吸引老虎,借老虎之力阻止追兵追杀。

险里逃生的李善德继续着他的第三次试验,第三次试验结果显示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荔枝保鲜一共能争取到十一天时间,虽然十一天内转运队伍没能抵达长安,但如果由朝廷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资源调动,可以达到十一天内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结果。这给了李善德希望,他基于三次试验终于想出了荔枝转运之法:1)测算出最精华的转运路线:在第三次试验里,李善德根据前两次的经验,对路线进行了微调,最终测定下来的这条转运路线的水陆全程是四千六百里,且避开了各种险阻,可以说集四路之精华。

2)得出荔枝保鲜的终极方式:用“分枝植瓮之法”、“盐洗隔水之法”和“冰镇”,可以达到十一天的最长保鲜时间,使得荔枝抵达长安时在色变与香变之间,勉强还算新鲜。

3)用朝廷之力调动全国资源,使得转运速度能进一步提高,也能保证路途上冰的供给以使荔枝更好保鲜,可以实现十一天内将鲜荔枝送达长安。

4)计算出转运队最终正式运送荔枝的启程日期和准备时间:贵妃诞辰是六月一日,从岭南运荔枝到长安是十一天。也就是说,最迟五月十九日,荔枝转运队必须启程。今天已是四月二十一日,留给李善德说服朝廷以及着手布置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十天时间。

当李善德写完转运法的最后一行数字时,已是夜半子时。烛花剪了又剪,纸上密密麻麻,满是令人头晕目眩的蝇头小楷,他吹了吹淋漓墨汁,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忍不住心潮澎湃。这一份新鲜荔枝的转运之法,关涉气候、邮驿、州县、钱粮等几大领域,内中细碎繁复之处,密如牛毛,外行人根本难以想象。从驿站之调度、运具之配置、载重与里程之换算,乃至每一枚荔枝到长安的脚费核算,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须做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思虑不当,便很可能导致荔枝送不到长安。李善德拿着这本牛毛细账,心中不期然地想起了当年裴耀卿于河口建仓的壮举,生发出一种可以追蹑前贤的踌躇满志。

四月二十二日的寅时末卯时初,李善德回到长安。李善德花了整整一天,跑了户部、户房、太府寺和兵部,在皇城里如马球一样四处乱滚,疲于奔命,口干舌燥,但各衙署都不愿意理他,把他像踢皮球一样推来推去。他这时才体会到,自己做了那十几年的上林署监事,其实只窥到了朝廷的小小一角。这个坐落着诸多衙署的庞大皇城,比秦岭密林更加错综复杂,它运转的规律比道更为玄妙。不熟悉的人贸然踏入,就像落入壶口瀑布下的奔腾乱流一样,撞得头破血流。李善德实在想不通。之前鲜荔枝不可能运到长安,那些衙署对差遣避之不及,可以理解;但现在转运已不成问题,正足以慰圣人之心,为何他们仍敷衍塞责呢?

在各衙署都不配合的情况下,李善德遇到了宫市副史、宦官鱼朝恩,鱼朝恩一张俊秀面孔如少年般清朗,让人一看便心生好感,可李善德没想到,这鱼朝恩竟然谎称要借李善德的荔枝转运之法回去研究,从而骗走了荔枝转运法拿去抢李善德的功劳。后来李善德才从韩洄处得知鱼朝恩虽然相貌俊秀清朗,实则为人狡诈阴险,最擅贪功。

这下得知被骗走转运之法的李善德一下慌了神,他本还指望各衙署替自己作证转运法是出于自己之手,可是韩洄却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李善德办成了新鲜荔枝转运之事,在圣人眼里,就是各衙署办事不得力,李善德的转运法就是打他们的脸,所以他们之前并不受理李善德的荔枝转运方案,他们自然也不会配合李善德来作证荔枝转运之法是出自李善德之手而非鱼朝恩。

韩洄指出,要想让各衙署官员愿意支持李善德进行荔枝转运、让鱼朝恩不敢抢功的方法:在李善德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五府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这样鱼朝恩就不敢抢功。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可是现在为时已晚,韩洄也别无他法,只能让李善德赶紧回家跟妻子和离。李善德差点一口血喷出来,自己豁出性命拼死一搏,到头来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依旧难逃一死。

就在李善德走投无路之际,冯元一给其指了一条路,冯元一让小宦官把自己的名刺带给李善德,并让李善德去招福寺,李善德在招福寺凭着这个名刺见到一位贵人——卫国公高启强,搞错了,重来,卫国公杨国忠,这是自李林甫去世之后,长安城里最让人战栗的名字。


第五章 功劳进献获宰相支持,误会深种引朋友反目新澳2024正版资料免费公开

在冯元一的引见下,李善德在招福寺跟卫国公、也是当朝右相杨国忠说上了话,基于韩洄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李善德将荔枝转运之功献给杨国忠,并拿捏住族亲和睦这个关系杨国忠圣眷的痛点,说道“下官德薄力微,何敢厚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族亲和睦四字正搔到痒处,杨国忠与贵妃的亲情,紧紧联系着圣眷,这是右相最核心的利益,一丝一毫都不能疏忽最准一肖一码100%香港78期。新鲜荔枝如果真可以博贵妃一笑,最好是经他之手送去。杨国忠将自己的刻有“国忠”二字的银牌给李善德,支持由李善德进行荔枝转运,而不由鱼朝恩负责。李善德接了牌子,又讨问手书,以方便给相关衙署行去文牒,杨国忠听后一怔,不由得哈哈大笑:“你拿了我的牌子,还要按照流程发牒,岂不坏了本相的名声?——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杨国忠不给手书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就是防止李善德把事情办砸后牵连自己,如果李善德办砸了,杨国忠只消收回银牌,他与李善德之间便没任何关系,没有任何文书留迹,切割得清清楚楚。

这个世界仿佛就是这样,当你成为了强权,似乎就可以藐视一切规矩流程,上位者洋洋自得地坐享其成,沐浴在权力的快感与荣光中。可殊不知,当规则形同虚设,当流程名存实亡,当权力失去了约束,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到头来还是由底层老百姓受罪埋单,而失去百姓的权力还是权力吗?

李善德想到答应胡商苏谅由他来进行荔枝转运的报效一事,便跟杨国忠提了,可是杨国忠却不同意:“我大唐富有四海,至于让几个胡人报效吗?体面何在!”,“本相已有一法,既不必动用太府寺的国库,亦无须从圣人的大盈库支出。”

招福寺的典座给李善德退还了香积契:招福寺的住持亲见杨国忠赐了银牌给李善德,所以要对李善德示好,便让典座引李善德到禅房免费留宿,要知道招福寺的禅房在平时可不是寻常人能留宿的,不知得花多少钱。另外,典座还归还了之前李善德跟招福寺借两百贯房贷签的那张香积契,意思就是不再收李善德的房贷了。说来令人心酸,“两百贯对百姓来说,是一世积蓄,对招福寺来说,只是做一次人情的成本罢了。”

4月24日,李善德没回家,一大早便来到了皇城。他刻意借用了上林署的官廨,召集了各路衙署,连自己的上司刘署令也叫来了。这其中就有度支司派来的那个主事,也就是两天前斥退了李善德的老吏。他此时脸色颇不自在,但有右相的银牌在,谁也不敢有半句怨言。李善德突然觉得很荒谬,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有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

能想到砍树运果的法子,并不出奇,稍加调研即可发现。转运的精髓与难点,其实是由此延展出的无数极琐碎、极繁剧的落地事项,这些都需要李善德悉心计算谋划。李善德给各衙署悉心安排荔枝转运事宜,给大家发了一系列格眼簿子,里面将每个衙署的职责、物品列表、要求数量、地点、时限都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两个衙署需要配合比对,把簿子拿出来,还可以合并成一个,设计得极为巧妙。整个安排下来,流程清楚,职责准确。

原来李善德限于预算与资源,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只好绞尽脑汁另辟蹊径,而如今有了朝廷在背后支撑,便不必用什么巧劲了。以力破巧,因地制宜。总之一句话,疯狂地用资源堆出速度,重现汉和帝时“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的盛况。李善德在规划好的那一条荔枝水陆驿道上,配置了大量骑使、驿马、快舟、桨手与纤夫,平均密度达到了惊人的每六十里一换,换人,换马。而且根据道路特点,每一段的配置都不一样。

这一天午间休息的时候,鱼朝恩来过一次,他归还了李善德的荔枝转运札子,说自己揣摩了一天一夜,可惜才疏学浅,实在读不透,只好归还原主。“他讲话时还是那么风度翩翩,言辞恳切,不见一丝嫉恨或不满在脸上。”

给各衙署安排完所有事情后,李善德宣布自己将亲自赶赴岭南,盯着荔枝启运之事,其他人也要即刻动身,分赴各地去催办庶务,所有的准备必须在5月19日之前完成,这是不可逾越的死线。

5月9日,李善德再度赶到广州城下。这一次,岭南经略府的态度一反之前,比炎热的天气更热情。掌书记赵辛民提出要给死了的林邑奴立碑,赵辛民取出一卷空白的白麻纸,让李善德给林邑奴题字,李善德便知道经略府是打算把之前刺杀李善德的事盖过去,所以拿林邑奴来卖好。

“李善德本想把麻纸摔开,可一想到林邑奴临死前的模样,心中忽地一痛。那位家奴一世活得不似人,死后更是惨遭虎食,连骨殖都不知落在山中何处。若能为他立起一块碑,认真地当成一个人、一个义士来祭奠,想必他九泉之下也会瞑目吧.......”“李善德不善文辞,拿着毛笔想了半天,最终还是借了杜子美的两句诗‘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为了让经略府更加配合荔枝转运之事,李善德牢记韩十四的教诲,拿出准备好的谢状,请赵辛民转交何节帅。谢状里骈四俪六写了好长一段,中心意思是没有岭南经略府的全力支持,此事必不能成。荔枝转运若畅,当表何帅首功云云。赵辛民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调度人员上面积极起来。李善德在安排事务中特别提到,阿僮的果园从即日起列为皇庄,一应产出皆供应内廷。这样一来,也算是为阿僮提供一层保护,省得引起一些小人、豪强的觊觎(jì yú)。

在李善德身陷荔枝启运前各种事务时,万万没想到又出了两个与苏谅和阿僮有关的意外:

苏谅与李善德反目、带走了对荔枝保鲜极为关键的双层瓮:由于杨国忠的阻挠,李善德没能促成由苏谅来报效荔枝转运一事,苏谅误会李善德言而无信、过河拆桥,与李善德大吵一架。经略府听说苏谅和李善德闹翻了,便在5月13日对苏谅下手,通过收拾苏谅来跟李善德卖好。可是苏谅误以为对他下手也是李善德的意思,苏谅听到风声提前撤离并带走了只有苏谅的船队才有的对荔枝转运至关重要的双层瓮,以报复“背信弃义”的李善德。当时已经是5月13日了,19日就得出发,来不及让广州城的陶匠现烧,最终赵辛民想到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牛胃与单层瓮模拟出双层瓮的效果,但这个方法有缺陷,让途中转运的负担变得更加繁重,增加了许多变数。

李善德其实也早已把苏谅当成朋友而非商人,现在闹成这样,实在令他大受打击。

李善德生日这一天,苏谅与李善德吵完架后,傍晚时分,阿僮带了两筐新鲜荔枝和一些峒(dòng,古代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人过来探望李善德。阿僮和峒人们原以为李善德给他们带了之前允诺给他们的长安酒,但是李善德事务繁忙,加上这次赶回岭南,日夜兼程,连行李都嫌多,没时间也不可能带酒回来。阿僮给峒人们解释了一番,峒人们虽然失望但终究没有闹起来。李善德趁机请峒人们喝广州城里的酒,峒人们又兴奋起来。李善德跟阿僮说了与苏谅闹翻的事并说了当天是自己的生日,阿僮听后把一枚硕大的荔枝给李善德,这是今年园子目前结出最大的一枚,叫丹荔,每年就一枚,据说吃了以后能延年益寿。阿僮将丹荔给李善德吃作为生日礼物。

说来阿僮真是个洒脱善良的好姑娘,李善德跟阿僮道谢,阿僮说:“谢什么,好朋友就是这样的。你忘了给我带酒,但我还是愿意给你拿丹荔。——那个苏老头真是急性子,怎么不听你解释呢?”

2)阿僮的荔枝园被毁:双层瓮的事情出了后,李善德意识到自己不能等到19日和荔枝转运队一起出发,他需要提前把驿站走一遍,清查所有隐患,应对沿途的突发事件。5月15日,李善德去最后确认下荔枝长势,然后出发。可是到了后发现赵辛民正指挥大量的经略府士兵热火朝天地砍伐着荔枝树,将近一半的荔枝树(阿僮的阿爸阿妈种的树)都惨遭毒手,这些树以前是阿僮的阿爸阿妈种的,是他们留给阿僮的树。本来李善德要求的运量是十丛荔枝,每一丛要毁掉一棵荔枝树,最多砍十棵树就够了,但是杨国忠后来增加了荔枝运量,从10丛追加到30丛,需求数量一变,所有的驿乘编组都得调整,所有的交接人马都得重配,工作量加重了不少。而在朝廷各级人员的层层加码下,最终变成了需要至少两百丛荔枝。李善德无力改变现实,如果他勒令停止砍伐,那些官吏便会立刻罢手,停下所有事,届时连转运队伍都无法出发,一切就都完了,李善德只得下令继续执行砍树动作,最终的结果是阿僮的荔枝园整个被毁。

李善德是做过冰政的人,很了解这个体系的秉性。每到夏日,上头说要一块冰,中间为求安全,会按十块来调拨。下头执行的人为了更安全,总得备出二十块才放心。层层加码,步步增量,至于是否会造成浪费,并没人关心。所以右相要三十丛荔枝,到了都省就会增加到五十丛,转到经略府,就会变成一百丛,办事的人再留出些余量,至少也会截出两百丛。李善德无法苛责任何人,这与贪腐无关,也与地域无关,而是大唐长久以来的规则。

阿僮撕心裂肺地喊叫着:“你骗我!你骗我说给我带长安的酒,你骗我说没人会欺负我!你骗我说只砍十棵树!”、“我本以为你和他们不一样”,这件事毁了的又仅仅岂是阿僮的荔枝园,它更是毁了阿僮对李善德这个城人难得的信任。阿僮是峒人,这些峒人向来被城人看不起,遭受城人的欺负,而李善德由于自身的良善让阿僮对他产生了信任,在荔枝转运一事上阿僮也真心给李善德提供了许多帮助,此时的李善德对阿僮充满了心疼愧疚,对自己充满了厌恶,“他从来没这么厌恶过自己,多审视自己哪怕一眼,胃部都会翻腾。”

李善德抖动缰绳,驾马出发,他不断加速,只盼着迅速逃离这一片荔枝林。“可无论坐骑跑得有多快,李善德都无可避免地在自己的良心上发现一处墨迹。”

第六章 劫波渡尽荔枝送抵长安,权力角斗善德流放岭南

5月22日,李善德在返回长安沿途检查驿路的过程中发现了黄草驿的逃驿事件,而黄草驿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此处发生逃驿将在整条线路上撕出巨大的缺口,并且黄草驿附近的村落也空无一人,李善德只好把自己的马给后面的骑手留下,自己徒步穿越险路而行,途中摔伤了右脚脚踝,浑身的血口子更是无数。由于转运过程中的各种意外与麻烦,积少成多,大大小小的意外凑在一起,产生的推迟效应十分惊人,等不及荔枝运到江陵时再用冰加以冰镇了,李善德最终想出办法让江陵的押舶监事反向把冰块运到岳州,以便与转运队衔接上,本来不愿意的江陵押舶监事还是屈服于“国忠”银牌之下。

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当日。

“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都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尽绚烂之能事。”

能做的,李善德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只剩等待。终于,李善德看到一骑冲到了春明门前,只有一骑,两坛荔枝。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

飞骑一口气跑到了春明门前,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敞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李善德开罪杨国忠:鲜荔枝送到后,贵妃很高兴,以后从岭南转运鲜荔枝要办为每年的常例了,杨国忠想让李善德继续做荔枝使、主持鲜荔枝转运之事,并在以后寻机会给李善德升官。李善德问杨国忠荔枝转运的钱粮从哪儿来的,杨国忠得意洋洋地跟李善德说:从太府寺的藏署出不合适,国用虽丰,自有法度,需要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而从大盈库里拿,等于是从圣人的锦袋里掏钱,也不是不行,但跟皇帝讨债,不是为臣之道。所以杨国忠让中书门下发牒文:要求沿途的都亭驿馆,所领长行宽延半年;附地的诸等农户,按丁口加派白直徭役,准以荔枝钱折免。各地驿站的日常维持经费,都是驿户自己先行垫付。每三个月计账一次,户部按账予以报销,谓之“请长行”。长行宽延半年,意味着驿户要多垫付整整六个月的驿站开销,朝廷才会返还钱粮。这样操作下来,政事堂的账上便平白多了一大笔延付的账。至于驿站附近的农户,他们在负担日常的租庸之外,突然要再服一期额外的白直徭役,没人愿意。没关系,那么只消缴纳两贯荔枝钱,便可免除这项徭役。如此一来,国库、内帑(nèi tǎng)两便,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按这样计算下来,荔枝转运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陆驿站总计一百五十三处,每驿月均用度四十贯,半年计有三万六千七百二十贯;每站附户按四十计,一共有六千一百二十户,丁口约万人,荔枝钱总有两万贯上下。合计五万六千七百二十贯。而本次荔枝转运总计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还有两万五千七百贯结余。这些多出来的钱入了圣人的大盈库,相当于为皇帝还赚了钱。

然而李善德对于这个筹钱的方法不以为然,跟杨国忠说荔枝转运劳民伤财,以黄草驿来说,黄草驿每月用度三十六贯四百钱,由附户二十七户分摊,每户摊得一贯三百四十八钱。长行宽延半年,等于每户平白多缴八贯,再加上折免荔枝钱,每户又是两贯。而这些农户都是三等贫户,每年常例租庸调已苦不堪言。李善德遇见的那个村落,家无余米,人无蔽衫,连扇像样的屋门板都没有。而如今平白每户多了十贯的负累,导致驿长不得不逃,村落不得不散。本来李善德在预算里特意做进了贴直钱,给驿户予以补贴。但仍然抵不过加重的荔枝钱负担。为了将两瓮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在岭南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还有很多骑手奔劳涉险,很多牧监马匹横死,很多江船桨橹折断,很多人也为之丧命。

杨国忠听到这表情越发不自然了,强压着怒气让李善德不要再说了。可李善德依旧坚持说下去,他弯着身子,压抑了近二十年的能量,从瘦弱的身躯里爆发出来,令堂堂卫国公一时都不能动弹。“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听到此,杨国忠挥起月杖狠狠砸在了李善德的头上,登时打出一道深深的血痕。李善德继续道:“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杨国忠听后,再次挥动月杖重重砸在李善德胸口。李善德倒了下去,口中喷出一口血。

至此,九品下官李善德把权势显赫的当朝宰相给得罪了个彻彻底底。

李善德深知荔枝转运之功成背后所让天下臣民背负的代价,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条荔枝转运之路是用无数人的辛劳血汗甚至白骨性命铺就的,倾举国之民力供君父以欢愉,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只为饱当权者的口腹之欲,博君王贵妃一笑。

冯元一顺手救了李善德:由于李善德得罪了杨国忠,所以大臣们都分分开始巧立罪名弹劾李善德,李善德有性命之忧。李善德自知得罪了宰相后会大祸临头,叫好友韩洄(huí)和杜甫喝酒,一方面是感谢他们平日照顾提点之恩,二来是拜托他们代自己照顾家人。

韩洄疑惑地问李善德,李善德这么多年在长安城汲汲奋斗,眼看多年夙愿得偿,怎么却自毁前途。

李善德道:“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我在京城憋屈了十八年,如老犬疲骡,汲汲营营。我今年四十二岁了,到底憋不住,也是时候争取一下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子美,你那一组《前出塞》,第二首固然不错,但我现在还是喜欢最后一首多些。”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得罪了杨国忠的李善德前路未卜,正当此时,冯元一再次让人给李善德传话,让他去金明门。金明门是兴庆宫西南的宫门,墙垣之上即是花萼相辉楼。圣人每月都会登上花萼相辉楼,向下俯观,即为“观民”,取体恤庶民、与民同乐之意。李善德被约到这里,高力士当着圣人和贵妃的面指向楼下的李善德,跟圣人和贵妃说了一通后,圣人给李善德赏赐了嘉庆坊绿李一篮。嘉庆坊出产的绿李极为鲜嫩,虽不及荔枝出名,但在京中能吃到的人也不算多。

李善德站在街头提着果篮哭笑不得,那冯元一折腾这么一出难道就为了给他发点水果?此时又是韩洄给他指点了迷津:原来这个冯元一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宦官高力士,之前他让李善德去招福寺,目的就是阻止鱼朝恩拿走荔枝转运的功劳,因为鱼朝恩近年来蹿升很快,颇得青睐,威胁到了高力士的地位。后来高力士又把李善德叫到花萼相辉楼下,为了能在贵妃耳畔点一句:楼下那人,就是把新鲜荔枝办来长安的小官。如此一来,圣人和贵妃便知道了,原来这人竟是高力士安排的,如此就可揽去荔枝转运的部分功劳。而如此一来李善德的量刑一定会减轻,这御赐的一篮子水果虽不是紫衣金绶,可比大唐律厉害多了。因为圣人刚打赏过的官员,下面的人如果转头就说他该判斩刑,就是暗讽圣人识人不明。更要命的是,荔枝这事,也许最早就是从高力士那里来的。高力士本来不姓高,而是姓冯,籍贯是岭南潘州,入宫后才改的名字。难怪圣人特别言明一定要岭南出产的荔枝,源头可能就是高力士向贵妃夸口家乡荔枝如何可口,才有了后面这一堆麻烦。

“李善德震惊得半天没说话,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真是比荔枝转运还复杂。高力士的手段好高明,两次模糊不清的传话,一次远远地手指,便在不得罪右相的情况下揽走一部分功劳,又打压了鱼朝恩,至于救下自己,不过是顺手而为。用招之高妙,当真如羚羊挂角,全无痕迹。能在圣人身边服侍这么久仍圣眷无衰,果然是有理由的。”

“当初贵妃要吃新鲜荔枝,所有人都装聋作哑,一推二让,一直到自己豁出性命试出转运之法,各路神仙这才纷纷下凡,也真是现实得很。”

“他奔忙一场,那些人若心存歹意,他已死无葬身之地;若尚念一份人情,抬手也便救了。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可是没有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

“这种极其荒谬的感觉,让他忍不住生出比奔走驿路更深的疲惫。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自始至终,大家都在围着贵妃极力兜转,眼中不及其余。至于朝廷法度,就像是个蹩脚的龟兹(qiū‘cí)乐班,远远地隔着一层薄纱,为这盛大的胡旋舞做着伴奏。”

三日之后,朝廷终于宣布了对他的判决:贪赃上林署公廨本钱三十贯,杖二十,全家长流岭南。这个判决颇具匠心,所有涉及荔枝转运的弹劾罪状,一概不提,只拿一个贪赃差旅钱的罪名出来。若依唐律,贪赃区区三十贯竟要全家长流,判决明显偏重;若依右相心情,判决又明显偏轻,可见是经过了一番博弈,各有妥协。

李善德全家流放岭南,开启岭南生活:被判处流放岭南的李善德把归义坊那所还没机会住的宅子卖掉,买了一辆二手牛车,还换了一批耐放的酒,在六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带着夫人孩子离开长安,四个月后抵达了岭南。赵辛民把李善德判去了石门山幽居,并暗示说这是朝里某位大人物的授意。李善德在石门山的这一年里,在石门山选了一块地,挽起袖子从一个刀笔吏变成一个荔枝老农,照料阿僮(tóng)的果园,顺便补种荔枝树赎罪。

阿僮还在生李善德的气,在李善德把答应她的荔枝树一棵不少地补种完,生出叶子之前都不想搭理他,但阿僮跟李善德的妻子相处得很好,阿僮问到李善德一家从长安流放岭南,妻子就不怪李善德吗?李善德的妻子就给阿僮讲了她与李善德年轻时的故事:很多年前,他们一群少男少女去登华山,途中李善德妻子的脚踝崴了,一个人下不去,需要人背。但是华山很险峻,背着一个人下山,极可能摔下万丈深渊。那些愿为我粉身碎骨的小伙子都不吭声了,因为这次真的可能粉身碎骨。只有李善德一言不发,闷头把她背起来一路走下山。李善德说他也怕背人下山的风险,但他更怕她一个人留在山上没命。李夫人说“他这个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李夫人说,其实李善德去找杨国忠之前问过妻子的意见,只要夫人反对跟杨国忠摊牌,李善德便绝不会去跟杨国忠摊牌。可李夫人懂得李善德内心的挣扎,他是真的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李夫人的贡献,读者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李善德身上了,敬佩于他拼死一搏的智慧与勇气,感动于他不畏权贵的品质,可是他能有底气去做这些也是要靠妻子对家里的照顾和对他的支持的,这一点不容忽略。只可惜世人多歌颂称赞男人的事业成就有多么辉煌,却往往忽略了家庭主妇或家庭与工作兼顾的妻子的贡献。

另外,李善德为了林邑奴在荔枝园旁立了刻有“义仆”二字的石碑,这石碑只刻了“义仆”二字,其他装饰文字还没来得及刻,经略府便取消了立碑的打算,李善德索性将它扛回来,立在园旁做个伴。李善德也请港口的胡商给不知身在何处的苏谅捎去一封信。

有一天,李善德遇见了赵辛民,赵辛民告诉他安禄山谋反,长安沦陷,“你若不作那一回死,怕是如今还在长安做荔枝使——真是走了狗屎运呢。”李善德听后,知道今年不用再进贡荔枝了,便将园中今年结出的最大的一枚丹荔(这个丹荔本来是要留着做贡品的)给了女儿吃;李善德自己本作为贡品留在枝头的荔枝摘下,一口气吃了三十多枚,直到实在吃不下去才停下来。当天晚上,李善德病倒在了床上,医生说是心火过旺,问其可有心事,李善德侧过头去,看向北方,摆了摆手:“没有,没有,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

李善德当初完成荔枝转运一事后,选择放弃借由杨国忠升官发财的前途,反而与强权抗衡,终致流放岭南,被迫离开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可叹祸福相依,因果连环,他竟然因为远离长安而避开了安史之乱的烽火硝烟。


最后,还是想再从整体上谈谈对《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的感想:

1)马伯庸先生从小人物的视角讲历史,给历史研究与创作贡献了很好的视角:一直以来史学太过着墨于那些大人物了,不论是贤君明主、能臣干将,还是无道昏君、乱臣贼子,人们热衷于铭记那些一将功成的英雄事迹,习惯于塑造英雄,却鲜少有人去观照背后的万骨皆枯,这些小人物的事迹湮灭于历史风烟之中,消散地毫无痕迹。而马伯庸先生却想从小人物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这使我对历史的兴趣有衍生出了一个新领域。

2)谙熟历史,文采极佳:十一天写完一本书:马伯庸先生从动笔到写完,恰好是十一天,和李善德的荔枝运送时间等同。小说里的设定与撰写是基于作者丰富的史学积淀和对各种史料的考证的,而非个人臆想杜撰,而作者能写的既快又好,不禁令人感叹其知识储备之深。

3)女性角色塑造偏扁平与刻板:作者的文笔极棒,对李善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太丰满了,太令人共情动容了,包括对其他男性角色的塑造也都很成功,无论正派还是反派。但是私以为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还是欠一些,比如对于李善德的夫人的刻画略显单薄和刻板印象了,李夫人还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满足男权社会下的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形象,她贤惠明理,对丈夫不离不弃,满足了男性对贤内助式的妻子的期望与想象,但是我想她也可以拥有不畏权贵、悲悯苍生的气度,而不只是局限于“那是丈夫想做的,那我就支持他”这个层面,她首先是她自己,而后才是李善德的妻子,只可惜小说中她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对她的称呼不是嫂子、就是李夫人。

4)历史小说≠史实,三明治写作手法:历史小说中的设定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真实,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史实,其实是在历史的缝隙里讲故事,是一个史实与杜撰相平衡的结果。这里分享一个马伯庸先生对历史小说的见解,叫做三明治写作手法:

以《长安的荔枝》为例,有些情节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真实,但也有一定历史根据,只是可能会出现把历史上其他时间的人与事挪用到小说的设定中,比如:1)关于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从何处而来:作者根据晚唐袁郊所撰《甘泽谣》中的故事“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会南海献荔枝”,在小说中也用了这个设定,只是没让贵妃去骊山,而是在长安城里过生日;2)关于文中所提的诸多荔枝保鲜方式:皆取自从宋代到清代的各种记载,虽然不一定是唐代就有的保鲜方式,但是考虑到中国古代科技差异不大,唐朝纵无记载,也并非不可能实现;3)关于主角李善德:其实并非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真实人物,而是作者在一本敦煌写经卷子的末尾名录里找到的一位武则天时代的“司农寺上林署令李善德”,职位差不多,名字风格也符合,索性拽他到天宝末年来客串;4)关于摘果子时让摘果工人唱歌以防其偷吃:林嗣环在《荔枝话》中提到过在福建有个风俗,就是为了防止摘果工人偷吃,雇主会要求他们一边唱歌一边摘,作者干脆把这个风俗挪到峒人头上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珩基自动化,本文标题:《《长安的荔枝》精品细读:“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